top of page
高雄內門宋江陣
高雄內門宋江陣
高雄內門宋江陣
高雄內門宋江陣
高雄內門宋江陣

羅漢門迎佛祖遶境活動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每年必須在農曆2月14日至17日,亦即觀音佛祖聖誕(農曆2月19日)之前舉辦佛祖祈安遶境活動,為各庄驅邪避煞,保佑家戶平安順遂。2014年被文化部列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是臺灣重要民俗活動。
 

每年內門家家戶戶總動員,全心全力投入迎佛祖遶境活動。文武陣頭隊伍跟隨著觀音佛祖神轎,全程徒步,一長長的隊伍,行走在蜿蜒崎嶇的惡地、鄉野、村落之間,充分展現出人與土地、神明間的深厚情感。沿途有居民設置敬桌,以供品參拜佛祖,普施十方眾生,也提供遶境隊伍飯湯、點心與茶水。
 

羅漢門迎佛祖遶境在內門能夠代代相傳,是臺灣民俗文化永續傳承的力量,也是內門人的驕傲與使命。

武陣與

允文允武,鬥陣熱鬧!

內門陣頭的種類很多,依形式有宗教儀式、歌舞小戲、音樂演奏、雜技表演等,依功能區分,則是「宗教儀式(鎮邪除煞)」和「歡樂熱鬧」兩類,即俗稱的武陣(宋江陣、獅陣、龍陣等)和文陣(南管、北管、牛犁陣、桃花過渡、七里響、太平清歌等)。
 

早期武陣有拚館、拚陣的風俗,現在是禮貌性的拜館,及互相交流觀摩的探館。少了劍拔弩張的氣氛,反在交流中展現各陣頭特色,讓近身觀賞的人都能體會民俗藝陣之感動,為藝陣蔚為觀光風潮推波助瀾。

陣頭拜觀音

陣頭拜觀音

2/27 (一)   農曆二月初八日

高雄內門宋江陣

2/28 (二) 農曆二月初九日

高雄內門宋江陣
藝陣大匯演

藝陣大匯演

3/5 (日)  農曆二月十四日

高雄內門宋江陣

3/6 (一)  農曆二月十五日

資產 4.png

3/7 (二)  農曆二月十六日

高雄內門宋江陣

3/8 (三)  農曆二月十七日

高雄內門宋江陣

文武藝陣

文武藝陣
高雄內門宋江陣
內門國小宋江陣

創校115年的內門國小,雖然是地處偏遠的小型學校,宋江陣卻是傳統藝術教育扎根最深,二十幾年來宋江陣南征北討,參加全國及各縣市重要慶典表演及比賽,均有相當優異的成績,更是全臺國中小學校中,歷史悠久知名度最高的陣頭。宋江陣正是這所學校的優勢點及機會點,是培育宋江陣的搖籃,對於內門區民俗藝陣文化傳承功不可沒。

高雄內門宋江陣
烏山坑牛犁陣

烏山坑牛犁陣約成立於1870年,本為青鑼鼓陣及大旗(一般轎前鑼),後來改為牛犁陣,緣由是當時觀音佛祖遶境時,需要有一代表農作物豐收的「牛犁」才會讓本地農夫的農作物豐收,所以組「牛犁陣」。這也成為全內門唯一的「牛犁陣」,據說地方上若沒有牛犁陣,農作物的收成絕對不會好。目前隊員以烏山坑、鴨母寮的居民為主,庄民所信奉的主神是蕭姓家族(蕭西)所供奉「聖女娘」。

烏山坑牛犁陣就因歷史的傳統與使命,傳承至現在已有百餘年歷史,一開始教學的師父為旗山中寮腳地區的人,之後代代相傳。犁陣除拖牛犁的「人造牛」外,還有一對老公婆、農夫和村姑,早期將近40人之規模,但目前的牛犁陣已蛻變成小巧的趣味文陣,耕牛挨打挨罵任勞任怨,打情罵俏下,一路說唱與人聽。其表演結束前,必須講些吉祥的好話,同時隊伍亦須調頭,取其「有頭有尾」之意。

高雄內門宋江陣
三崁店清心社

三崁店清心社是內門區唯一的「歌仔陣」,由內門里三崁店湯姓宗族發展出來的。
三崁店清心社成立於一百多年前,其前身是歌仔戲。早期在南部會沿路遶境演出的歌仔戲團只有此一團,名氣太響亮,後來招致許多山寨劇團假其名義演出,遂曾三次改名「打虎仔陣」、「山伯探」,最後稱為「三崁店清心社」。
「歌仔陣」,顧名思義是邊走邊演邊唱,有時也會上戲台演出。若是在廟埕演出則稱為「落地掃」;通常演出「扮仙」戲碼。
所謂的「扮仙」就是演員扮演天上神仙,向佛祖祈求賜福。扮仙戲使用北管音樂,演出時唱腔口白皆用「官話」,戲劇音樂、曲調使用北管,主要目的是向觀音佛祖祝賀聖誕千秋及祈福。

高雄內門宋江陣
內門南海紫竹寺龍陣

內門南海紫竹寺龍陣成立於民國75年,起初早期名稱為「內埔龍陣」,於陣旗上繡有「內門南海紫竹寺 內埔龍陣」可資證明。「內埔」泛指內門里及內豐里。

龍的成形是眾多動物特徵的結合,現今所見到內門南海紫竹寺龍陣是屬於金龍,取其吉祥富貴之意。現任館主洪國翰先生,成員以內豐里及內門里為主的四角頭,分別為郭姓、陳姓、蕭姓及洪姓,約有100多戶人家。

高雄內門宋江陣
橫山宋江陣

內門有二十隊宋江陣,其中三隊以平埔人為主要成員的「平埔宋江」最具代表性,全世界獨一無二,分別是橫山宋江陣、茅埔宋江陣及石坑宋江陣。又因其開山祖師爺為「番仔公」,被稱為「番仔宋江」。

平埔宋江不同於一般漢人宋江以喧嘩的鑼鼓聲表現其氣勢,平埔宋江擊鼓聲沉悶,節奏較為短促,給人一種詭異凝息的氣氛,其隊形更融入祖先狩獵梅花鹿時半蹲馬步的動作,充分表現出平埔人文化隨俗的一面。

橫山宋江陣的陣勢較其他平埔宋江陣更為震撼又精采,他們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時期,當地壯丁為守望相助、共禦外侮而組成「三十六愛町團」,直到日據時期,因感念觀音菩薩靈感顯赫,遂組成橫山宋江陣,追隨平安遶境觀音菩薩的神轎,代代傳承至今。

高雄內門宋江陣
內埔宋江陣

內埔宋江陣以南海宋江館為基地,宋將館內以梁山山寨復古風格設計,開面打臉設計取自於水滸傳108英雄豪傑梁山,以打擊貪官汙吏為主軸,升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和精神意志。

前身為「學子李宋江陣」,因原宋江館設於學子李,李姓家族為培養人才,在清代建設了私塾、聘請教師授課,被稱為學子李,後因陸續有新成員加入,有了其他姓氏的成員,因此改名為內埔宋江陣。

高雄內門宋江陣
大草埔跳鼓陣

「跳鼓陣」,從字面上來說是以邊「跳舞」邊「擊鼓」為表演方式的民俗陣頭。大草埔跳鼓陣位於內門鄉光興里大草埔,原大草埔跳鼓陣在百年前剛成立時是聘請內門區東埔里龍潭跳鼓陣的師傅前來指導,當時新廟蓋好以後,內埔地區居民發現內埔地區沒有跳鼓陣,於是由洪善教鄉長結合大草埔地區的居民、地方仕紳:蕭姓、卓姓、施姓、郭姓…等居民,新成立及籌組大草埔跳鼓陣第二隊。因為內門南海紫竹寺的建立,使大草埔跳鼓陣分成兩陣:一陣跟隨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遶境;另一陣跟隨內門南海紫竹寺觀音佛祖遶境。

大草埔跳鼓陣的成員有10多位,因成員招募不易,成員需以薪資聘請才能成軍,表演者以十人為基準,所持道具為頭旗、二旗、涼傘、大鼓、銅鑼及淨香籃。

高雄內門宋江陣
茅埔宋江陣

茅埔小庄、地靈人傑、文風興旺、武德崇尚、出產博士、內門之光。

早期龍山堂(菜堂)未遷到內埔時,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遶境一定會在茅埔敬下轎誦經。當時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將小庄頭擠得水洩不通,熱鬧非凡。在交通不便捷的時代,是左鎮、龍崎的居民往返內埔必經之地,同時茅埔古道也是國軍的行軍路線。民國50年,龍山堂遷到內埔後,居民也跟著往外遷移,現今僅剩11戶居住在此,雖然是小庄頭,茅埔卻培養了3位博士,可謂地靈人傑。

「茅山居好漢、埔頂出英雄」 ,茅埔人文武雙全,不僅學識淵博,且武藝超群。雖然現居茅埔庄家戶數少,但是到了佛祖遶境時間,移居至外地的茅埔人,以最快的時間內「鮭魚洄游」,團結合作、齊心齊力,這是最具向心力及凝聚力的一陣「茅埔宋江陣」。

茅埔宋江陣成立於台灣光復前期,因當時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遶境,只有神明及神轎班人員會進到茅埔龍山堂誦經用餐,其他文武陣頭皆直接到牛稠崙中午敬等候。地方仕紳商議後為了讓文武陣頭也能跟著佛祖遶境隊伍前來探館,使茅埔地方更為熱鬧,繁榮地方,於是組織宋江陣,此為茅埔宋江陣的由來。

高雄內門宋江陣
望寮七里響陣

望寮七里響陣於1928年組成。最早望寮地區的民眾所組成的是青鑼鼓陣,另有一部份參加石門坑的宋江陣,但因宋江陣的演練辛苦、規定嚴苛,所以由郭帝先生提議組望寮七里響陣,並聘請內門鄉埔尾陳榜(外號音仔)先生來教授七里響(和州界、烏山頭同師傅)。再由州界七里響陣師傅楊進添及林波兩位先生來傳授弄七里響的腳步。

「牛犁陣」也稱「牛犁歌」或「駛牛犁」。傳說古時候,有一位書生要上京赴考,遇到一位妓女,書生迷戀著這位妓女。後來流落到田庄一位大佃農家中做長工度生活,他學會了犁田。過了一段時間,他就把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利用民俗藝陣詮釋出來。有演有唱,樂器伴奏有穀弦、大廣弦、月琴、笛子。

高雄內門宋江陣
石坑仙景宋江陣

約兩百年前,石門坑附近的居民受瘟疫染疾之苦,生活極為困苦,就向二佛祖祈求請示,必須組織宋江陣即可解決燃眉之急,於是請當時橫山宋江陣的師傅戴朝清前來教授,此為石坑仙景宋江陣的由來。石坑仙景宋江陣與橫山宋江陣及茅埔宋江陣並稱是「平埔三宋江」。此三陣是同門師兄弟,師承同一師傅。宋江館設於石坑里內分子,演出陣式屬於傳統道地的「平埔」風格。服裝為藍色衫、藍色長褲滾三條青白線痕裝,腰帶為黃腳巾。

高雄內門宋江陣
鴨母寮龍陣

鴨母寮庄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康熙年間臺灣皇帝鴨母王朱一貴,其對近代臺灣史影響極為深遠。鴨母寮,清時朱一貴在此居住,表面上是以養鴨維生,實際上卻是多方結交義士,做反清復明準備工作,於1721年起義,不幸失敗被擒,後人即稱其養鴨的地方為鴨母寮。

鴨母寮龍陣是在民國76年成立,其長度約50公尺,全身共分11節,約莫歸類於「中龍」,隊員約20多人。最初成立的宗旨是純粹參與內門南海紫竹寺觀音佛祖遶境,增加廟會陣頭之可看性及熱鬧性而設。成立至今仍只參加內門南海紫竹寺觀音佛祖遶境活動,並不會應邀對外演出。

高雄內門宋江陣
大埔宋江陣

大埔宋江陣歸類於臺灣碩果僅存的平埔宋江之一,陣式以防守著稱,聞名遐邇。

大埔位於溝坪地區的最南邊,是「羅漢門迎佛祖」遶境活動的第一天的頭敬,這一條路線穿越南龍山至羅漢外門,是在民國98年(2009)才加入遶境的。庄頭大多數為平埔族人後裔,大埔為羅漢外門進入羅漢內門的咽喉,因此清朝時這地方是屬防守第一線,以海拔最高的山(南龍山)的制高點來防守,就其戰略位置是內門的守隘前鋒地,為其開路先鋒做了最好的詮釋,顯見大埔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高雄內門宋江陣
內湖大旗陣

大旗陣由內門區木柵里內湖地區蔡氏家族開起,蔡氏家族以傳承至蔡龍、蔡房、蔡敕蟹,現今得知最少傳承至第七代。現任大旗陣館主是郭忠輝先生,館主的產生是於內門南海紫竹寺觀音佛祖前由擲筊決定。

大旗陣之歷史已逾百餘年,大旗陣的發展初期在剛成立時,內湖居民人高馬大,持一般頭旗有點兒像玩具般的不協調,於是想出持「超大旗」的構想;一方面展現內湖居民的勇猛,二方面可以展現出內湖居民對觀音佛祖的虔誠。大旗也是最重要的開路神器,旗面是三角形的紅絨布繡織而成,大紅旗布上繡有「南海紫竹寺觀音佛祖」。大旗陣應是屬內門地區各陣頭已經相當蓬勃發展之下的延伸陣頭,是為了彰顯佛祖遶境出巡鄉間山林間的顯赫及神威。

bottom of page